法規名稱: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時間: 中華民國099年02月03日

編章節條文

第五章   整治復育措施
  整治場址之污染行為人或潛在污染責任人應依第十四條之調查評估結果
  ,於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知後六個月內,提出土壤、地下水污
  染整治計畫,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後據以實施;污染行為
  人或潛在污染責任人如認為有延長之必要時,應敘明理由,於期限屆滿
  前三十日至六十日內,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展延之申請;
  如有再次延長之必要時,則應敘明理由,於延長期限屆滿前三十日至六
  十日內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展延;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將核定
  之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並將計畫及審
  查結論摘要公告。
  前項整治場址之污染行為人或潛在污染責任人不明或不遵行前項規定時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必要時得視財務狀況、整治技術可行性及
  場址實際狀況,依第十四條之調查評估結果及評定之處理等級,擬訂土
  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降低污染,以避免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
  ,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據以實施,並將計畫及審查結論摘要公告。
  污染土地關係人得於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進行土壤、地下水污染
  整治前,提出整治計畫,並準用第一項規定辦理。
  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之實施者,得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之程序
  ,提出整治計畫變更之申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亦得視事實需
  要,依規定自行或命整治計畫實施者變更整治計畫。
  污染行為人、潛在污染責任人或污染土地關係人為多數時,得共同提出
  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

  各級主管機關依前條規定核定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前,應將該計
  畫陳列或揭示於適當地點,期間不得少於十五日。
  對於前項計畫有意見者,得於前項陳列或揭示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方式
  ,向各級主管機關提出。

  第二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三項之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應列明污染
  物濃度低於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之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
  前項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之提出者,如因地質條件、污染物特性
  或污染整治技術等因素,無法整治至污染物濃度低於土壤、地下水污染
  管制標準者,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後,依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結
  果,提出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二條第二項規定訂定土壤、地下水
  污染整治計畫時,應提出污染物濃度低於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之
  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或視財務及環境狀況,提出環境影響及健
  康風險評估,並依評估結果,提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目標,並應另
  訂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計畫,及準用第二十二條第二項、第四項規定
  辦理。
  整治場址之土地,因配合土地開發而為利用者,其土壤、地下水污染整
  治目標,得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核定。核定整治目標後之整治
  場址土地,不得變更開發利用方式;其有變更時,應先報請中央主管機
  關會商有關機關核定,並依其他法令變更其開發利用計畫後,始得為之
  。整治場址污染物之濃度低於核定之整治目標而解除管制或列管後,如
  有變更開發利用時,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就該場址進行初步評
  估,並依第十二條規定辦理。
  主管機關依第二項及第三項核定不低於管制標準之整治計畫前,應邀集
  舉行公聽會。
  前項公聽會之召開程序及相關應遵行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主管機關依第二項、第四項核定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時,得依環
  境狀況,命整治計畫實施者,提出風險管理方式及土壤、地下水污染控
  制計畫,並準用第二十二條規定程序,經主管機關核定後實施。
  第二項及第三項環境影響與健康風險評估之危害鑑定、劑量反應評估、
  暴露量評估、風險特徵描述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
  定之。

  污染行為人、潛在污染責任人、污染土地關係人或土壤、地下水污染管
  制區內之土地使用人、管理人或所有人對於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計畫
  、污染控制計畫或適當措施之實施,應予配合;各級主管機關得派員攜
  帶證明文件到場檢查或命提供必要之資料,該等人員不得規避、妨礙或
  拒絕。

  控制場址或整治場址因適當措施之採取、控制計畫或整治計畫之實施,
  致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物濃度低於管制標準時,適當措施採取者或計畫實
  施者應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核准。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為前項核准後,應辦理下列
  事項:
  一、公告解除依第十二條第二項、第三項所為控制場址或整治場址之管
      制或列管,並取消閱覽。
  二、公告解除或變更依第十六條所為之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區之劃定
      。
  三、囑託土地所在地之登記機關塗銷依第十二條第三項所為之控制場址
      、整治場址登記及依第二十一條所為之土地禁止處分之登記。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規定公告解除控制場址、整治場址或
  土壤、地下水污染管制區之管制,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土壤污染整治完成後之土地,各土地使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依土地使
  用實際需要,辦理土地使用復育事宜。

  各級主管機關依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進行場址查證時,如場址地下水污
  染濃度達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而污染來源不明確者,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應公告劃定地下水受污染使用限制地區及限制事項,依第十
  五條規定採取應變必要措施,並準用第二十五條規定辦理。
  前項場址,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初步評估後,有嚴重危害國民
  健康及生活環境之虞時,準用整治場址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二十
  二條至第二十六條規定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