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名稱: 水中生菌數檢測方法-塗抹法
時間: 中華民國086年02月13日

所有條文

一、方法概要:
    本方法係用以檢驗能在胰化蛋白  葡萄糖培養基(Tryptone Glucose
     Extract Agar, TGE)或在培養皿計數培養基(Plate Count Agar, 
    PCA) 中生長並形成菌落之水中好氧及兼性壓氧異營菌。
二、適用範圍:
    本方法適用於水中生菌數之檢驗。
三、干擾:
(一)水樣中含有抑制細菌生長物質。
(二)水樣中含有促進細菌生長物質。
(三)其他。
四、設備:
    本方法所使用之器皿均應經滅菌處理。
(一)量筒:10mL、25mL、50mL及100mL 。
(二)吸管:1mL 、5mL 及10mL之玻璃吸管,刻度至0.1mL 。
(三)培養皿:使用90×15mm或100 ×15mm之塑膠或玻璃製品,底面平滑
      無氣泡、刮傷或其他缺點者。
(四)稀釋瓶:一般使用有100mL 刻度且能耐高壓滅菌之硼矽玻璃製品。
(五)採樣容器:玻璃或塑膠製有蓋容器;使用無菌袋亦可。
(六)冰箱:溫度能保持在 0至 5℃者。
(七)水浴槽:溫度能保持在45± 1℃者。
(八)培養箱:溫度能保持在35± 1℃者。
(九)乾壓滅菌釜:用於培養基和稀釋液等不能乾熱滅菌之材料及用具等
      之滅菌。溫度能保持在121℃ (壓力約15 1b/in2 或1kg/cm2 )滅
      菌十五分鐘以上者。
(十)乾熱滅菌器:用於玻璃器皿等用具之滅菌。溫度能保持在一六0℃
      、二小時或一七0℃、一小時者。
五、試劑:
(一)培養基:可選取下列二者之一來培養細菌。
    1.  化蛋白  葡萄培養基(Tryptone Glucose Extract Agar, TGE)
      葡萄糖(Glucose) 1.0g
      胰化蛋白  (Tryptone)5.0g
      牛肉抽出物(Beef extract)3.0g
      瓊脂(Agar)15.0g
      蒸餾水(Distilled Water) 1,000mL
      經121℃ 滅菌十五分鐘後pH值為6.9 ±0.1 。
    2.培養皿計數培養基(Plate Count Agar, PCA )
      葡萄糖(Glucose) 1.0g
      胰化蛋白  (Tryptone)5.0g
      酵母抽出物(Yeast extract)2.5g
      瓊脂(Agar)15.0g
      蒸餾水(Distilled Water) 1,000mL
      經121℃ 滅菌十五分鐘後pH值為7.0 ±0.2 。
(二)稀釋液:
    1.磷酸二氫鉀溶液:
      取3.4g磷酸二氫鉀溶於50mL之蒸餾水中,俟完全溶解後,以1.0 M 
      氫氧化鈉溶液調整其pH值為7.2 ±
      0.5 。然後加蒸餾水至全量為100mL ,儲存於冰箱中做為原液備用
      。
    2.氯化鎂溶液:
      取8.1g氯化鎂(MgC12.6H2O),先溶於少量蒸餾水中,俟完全溶解
      後,再加蒸餾水至全量為100mL ,儲存於冰箱中做為原液備用。
      分別取10mL氯化鎂溶液和2.5mL 磷酸二氫鉀溶液再加入蒸餾水至全
      量為2,000mL ,混搖均勻後,分裝於稀釋瓶中,經121℃ 滅菌十五
      分鐘以上,做為稀釋液備用。
六、採樣與保存:
(一)採樣:
    1.使用清潔並經滅菌之容器或無菌袋。
    2.水樣若含有餘氯時,在採樣時應加入適量之硫代硫酸鈉(120mL 的
      採樣容器加入0.1mL 10%的硫代硫酸鈉可還原15mg/L的餘氯)。
    3.所採取之樣品應具有代表性,且在檢驗之前不再被污染。
    4.水樣之量須以能做完所需檢驗為原則,但不得少於100mL 。
(二)保存:
    1.水樣之運送及保存須在 0至5℃ 的條件下進行。
    2.水樣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進行檢驗(建議在採樣後六小時內進行檢
      驗)。
七、步驟:
    步驟(一)至(五)須在無菌操作檯內操作完畢。
(一)水樣取回後,先進行水樣稀釋步驟,分別使用滅菌之吸管依序做成
      一系列適當之一0倍、一00倍、一、000倍、一0、000倍
      等稀釋水樣並混搖均勻,其稀釋方法如圖二所示。
(二)將約15mL之培養基倒入培養皿並靜置至凝固。
(三)將上述培養皿倒置於培養箱內,使其失去 2至 3g 之水分。培養箱
      溫度、失水克數及所需時間關係表如下:
┌──────┬────────────────┐
│所需\失重水│   培  養  基  失  水  克  數   │
│\  時\ 量 ├───┬───┬───┬────┤
│培 \ 間\  │      │      │      │        │
│養溫 \   \│1公克│2公克│3公克│ 4公克 │
│箱度   \   │      │      │      │        │
├──────┼───┼───┼───┼────┤
│   24℃   │32小時│64小時│95小時│125小時 │
├──────┼───┼───┼───┼────┤
│   37℃   │17小時│35小時│51小時│ 67小時 │
├──────┼───┼───┼───┼────┤
│   50℃   │ 6小時│12小時│18小時│ 24小時 │
├──────┼───┼───┼───┼────┤
│   60℃   │ 4小時│ 8小時│12小時│ 16小時 │
└──────┴───┴───┴───┴────┘
(四)吸取0.2mL 的原水及各稀釋濃度水樣滴在培養基上,每一稀釋濃度
      至少做兩個培養皿。
(五)將已滅菌之彎曲玻棒放在培養基上再用手或旋轉桌(turntable) 
      旋轉培養皿至水樣均勻分佈於培養基表面。
(六)放置一盤水於培養箱底部。
(七)倒置培養皿於培養箱內,在35± 1℃下培養48± 3小時。若形成的
      菌落不明顯,則繼續培養二十四小時。
(八)取含30至300 個菌落的培養基在菌落計數器中計數。同一培養皿至
      少應計數兩次,取其平均值。
八、結果處理:
(一)取含30至300 個菌落之同一稀釋倍數的兩個培養皿來計算其生菌數
      ,生菌數以CFU/mL(Colony Forming Units/mL) 表示之。計算公
      式如下:
                         X + Y       1.0
      生菌數(CFU/mL)=────×D×───
                           2          0.2
      X,Y:同一稀釋倍數兩個培養皿之菌落數。
      D  :步驟七(一)之稀釋倍數。
(二)若培養皿之菌落數不在三0至三00個之間,則依菌落數實際數目
      以下列方式處理:
    1.若各稀釋倍數中僅有一個稀釋倍數之一個培養皿之菌落數在三0至
      三00個之間,則以上列公式計算之,並註明為估計生菌數。
    2.若各培養皿均無菌落生長,則生菌數以小於上乘以最低稀釋倍數表
      示之,並註明為估計生菌數。
    3.若各培養皿之菌落數均不在三0至三00個之間,則以最接近三0
      至三00個菌落數之同一稀釋倍數兩個培養皿來計數。以上列公式
      計算。並註明為估計生菌數。
    4.若僅原水有菌落產生且少於三0個亦應計數,並註明為估計生菌數
      。
    5.若各稀釋倍數中有兩個稀釋倍數之培養皿之菌落數在三0至三00
      個之間,則以下列公式計算之。並註明為估計生菌數。
                    (X1+Y1)×D1+(X2+Y2)×D2
      生菌數(CFU/mL)──────────────4
                         1.0
                      ×───
                         0.2
      D1、D2:菌落數在三0至三00個之稀釋倍數。
      X1、X2:D1稀釋倍數兩個培養皿之菌落數。
      X1、X2:D2稀釋倍數兩個培養皿之菌落數。
(三)菌落數若大於一00個以上時,個位數四捨五入,只取兩位有效數
      字。例如菌落數為一四二時以一四0表示之,菌落數為一五五時以
      一六0表示之。
(四)報告必須註明水樣保存時間、培養溫度、培養時間及使用之培養基
      。
九、品質管制:
(一)培養皿若有擴散菌落產生,且超過培養皿面積之1/2 時應不予計算
      。
(二)培養皿被擴散菌落抑制之菌落,超過培養皿面積之1/4 時應不予計
      算。
(三)擴散菌落為一條鏈狀時,視為一個菌落。兩條以上且生長起源不同
      時,每一條鏈視為一個菌落,若起源相同則僅視為一菌落。
(四)同一培養皿若由兩個人各計數一次,其差異不得超過一0%,若由
      同一人計數兩次以上,其差異不得超過五%。
十、精密度及準確度:
    略
十一、參考資料:
(一)U.S. APHA-A WWA-WPCF.1989. 1989. 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17th ed.pp.9-54. Ameri
      can Public Health Assoc, Washington, D.C.
(二)Van Soestbergan, A.A. & C.H. Lee. 1969. PourPlates or stre
      ak plates. Appl. Microbiol. 18:1092.
(三)Kaper, J.B, A.L. Mills & R.R. Colwell. 1978.Evaluation of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enumerating aerobic heterotr
      ophs in water samples by the spread mathod. Appl. Environ.
       Microbiol. 35:756.
(四)Buck, J.D. & R.C. Clevendor. 1960. The spread plate as a m
      e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arine
      bacteria. Limnol. Oceanoger. 5:78.
(五)中國國家標準,1988,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法-生菌數之檢驗。經濟
      部中央標準局,CNS 10890 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