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文關聯

期貨商、槓桿交易商確認客戶身分措施:
一、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應予以婉拒建立業務關係或交易:
    (一)疑似使用匿名、假名、人頭、虛設行號或虛設法人團體。
    (二)客戶拒絕提供審核客戶身分措施相關文件,但經可靠、獨立之
          來源確實查證身分屬實者不在此限。
    (三)對於由代理人之情形,且查證委託、授權之事實及身分資料有
          困難。
    (四)持用偽、變造身分證明文件。
    (五)出示之身分證明文件均為影本。但依規定得以身分證明文件影
          本或影像檔,輔以其他管控措施辦理之業務,不在此限。
    (六)提供文件資料可疑、模糊不清,不願提供其他佐證資料或提供
          之文件資料無法進行查證。
    (七)客戶不尋常拖延應補充之身分證明文件。
    (八)建立業務關係對象為資恐防制法指定制裁之個人、法人或團體
          ,以及外國政府或國際組織認定或追查之恐怖分子或團體。但
          依資恐防制法第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所為支付不在此限
          。
    (九)建立業務關係或交易時,有其他異常情形,客戶無法提出合理
          說明。
二、確認客戶身分時機:
    (一)與客戶建立業務關係時。
    (二)發現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時。
    (三)對於過去所取得客戶身分資料之真實性或妥適性有所懷疑時。
三、確認客戶身分應採取下列方式辦理:
    (一)以可靠、獨立來源之文件、資料或資訊,辨識及驗證客戶身分
          ,並保存該身分證明文件影本或予以記錄。
    (二)對於由代理人建立業務關係或交易者,應確實查證代理之事實
          ,並依前目方式辨識及驗證代理人身分,並保存該身分證明文
          件影本或予以記錄。
    (三)辨識客戶實質受益人,並以合理措施驗證其身分,包括使用可
          靠來源之資料或資訊。
    (四)確認客戶身分措施,應包括瞭解業務關係之目的與性質,並視
          情形取得相關資訊。
四、前款規定於客戶為個人時,至少取得下列資訊,以辨識其身分:
    (一)姓名。
    (二)出生日期。
    (三)戶籍或居住地址。
    (四)官方身分證明文件號碼。
    (五)國籍。
    (六)外國人士居留或交易目的(如觀光、工作等)。
五、針對依據期貨商、槓桿交易商客戶洗錢及資恐風險評估相關規範辨識
    為高風險或具特定高風險因子之個人客戶,於建立業務關係時應至少
    取得下列任一資訊:
    (一)曾使用之姓名或別名:曾使用之姓名如結婚前使用之姓名、更
          名前使用之姓名。
    (二)任職地址、郵政信箱地址、電子郵件地址(如有)。
    (三)電話或手機號碼。
六、第三款規定於客戶為法人、團體或信託之受託人時,應瞭解客戶或信
    託(包括類似信託之法律協議)之業務性質,並至少取得客戶或信託
    之下列資訊,辨識及驗證其身分:
    (一)客戶或信託之名稱、法律形式及存在證明。
    (二)規範及約束法人、團體或信託之章程或類似之權力文件。但下
          列情形得不適用:
          1.第七款第三目所列對象,其無第四條第一項第三款但書情形
            者。
          2.團體客戶經確認其未訂定章程或類似之權力文件者。
    (三)在法人、團體或信託之受託人中擔任高階管理人員(高階管理
          人員之範圍得包括董事、監事、理事、總經理、財務長、代表
          人、管理人、合夥人、有權簽章人,或相當於前述高階管理人
          員之自然人,期貨商、槓桿交易商應運用風險基礎方法決定其
          範圍)之姓名及其他必要資訊。
    (四)官方辨識編號:如統一編號、稅籍編號、註冊號碼。
    (五)法人、團體或信託之受託人註冊登記之辦公室地址,及其主要
          之營業處所地址。
    (六)境外法人、團體或信託之受託人往來目的。
七、第三款第三目規定於客戶為法人、團體或信託之受託人時,應瞭解客
    戶或信託之所有權及控制權結構,並透過下列資訊,辨識客戶之實質
    受益人,及採取合理措施驗證:
    (一)客戶為法人或團體時:
          1.具控制權之最終自然人身分(如姓名、出生日期、國籍及身
            分證明文件號碼等)。所稱具控制權係指直接、間接持有該
            法人股份或資本超過百分之二十五者,得請客戶提供股東名
            冊或其他文件協助完成辨識。
          2.依前小目規定未發現具控制權之自然人,或對具控制權自然
            人是否為實質受益人有所懷疑時,應辨識有無透過其他方式
            對客戶行使控制權之自然人。必要時得取得客戶出具之聲明
            書確認實質受益人之身分。
          3.如依前二小目規定均未發現具控制權之自然人時,應辨識擔
            任高階管理人員之身分。
    (二)客戶為信託之受託人時:應確認委託人、受託人、信託監察人
          、信託受益人及其他可有效控制該信託帳戶之人,或與上述人
          員具相當或類似職務者之身分。
    (三)客戶或具控制權者為下列身分之一者,除有第四條第一項第三
          款但書情形或已發行無記名股票情形者外,不適用第三款第三
          目應辨識及驗證實質受益人身分之規定:
          1.我國政府機關。
          2.我國公營事業機構。
          3.外國政府機關。
          4.我國公開發行公司及其子公司。
          5.於國外掛牌並依掛牌所在地規定,應揭露其主要股東之股票
            上市、上櫃公司及其子公司。
          6.受我國監理之金融機構及其管理之投資工具。
          7.設立於我國境外,且所受監理規範與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
            組織(FATF)所定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標準一致之金融機構
            ,及該金融機構管理之投資工具。期貨商、槓桿交易商對前
            開金融機構及投資工具需留存相關文件證明(如公開資訊查
            核紀錄、該金融機構防制洗錢作業規章、負面資訊查詢紀錄
            、金融機構聲明書等)。
          8.我國政府機關管理之基金。
          9.員工持股信託、員工福利儲蓄信託。
八、與期貨商、槓桿交易商建立業務關係之客戶,驗證客戶及其代理人與
    實質受益人身分之方式:
    (一)以文件驗證:
          1.個人:
           (1)驗證身分或生日:取得附有照片且未過期之官方身分證明
              文件,如身分證、護照、居留證、駕照等。如對上述文件
              效期有疑義,應取得大使館或公證人之認證或聲明。另實
              質受益人前述資料得不要求正本進行驗證,或依據期貨商
              、槓桿交易商內部所定作業程序,請法人、團體及其代表
              人聲明實質受益人資料,但該聲明資料應有部分項目得以
              公司登記證明文件、公司年報等其他可信文件或資料來源
              進行驗證。
           (2)驗證地址:取得客戶所屬帳單、對帳單、或官方核發之文
              件等。
          2.法人、團體或信託之受託人:取得公司設立登記文件(Cert
            ified  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政府核發之營業執
            照、合夥協議(Partnership Agreement)、信託文件(Tru
            st Instrument)、存續證明(Certification of Incumben
            cy)等。如信託之受託人為洗錢防制法第五條第一項列示之
            金融機構所管理之信託,其信託文件得由該金融機構出具之
            書面替代之,惟該金融機構所在之國家或地區有第四條第一
            項第三款但書者不適用。
    (二)有必要時,可另行以非文件資訊驗證,例如:
          1.在帳戶開立後,以電話或函件聯繫客戶。
          2.由其他金融機構提供之資訊。
          3.交叉比對客戶提供之資訊與其他可信賴之公開資訊、付費資
            料庫等。
九、依據洗錢及資恐風險評估相關規範辨識為高風險或具特定高風險因子
    之客戶,應以加強方式執行驗證,例如:
    (一)取得寄往客戶所提供住址之客戶本人 /法人或團體之有權人簽
          署回函或辦理電話訪查。
    (二)取得個人財富及資金來源資訊之佐證資料。
    (三)取得法人、團體或信託受託人資金來源及去向之佐證資料,如
          主要供應商名單、主要客戶名單等。
    (四)實地訪查。
    (五)取得過去期貨商、槓桿交易商往來資訊並照會該期貨商、槓桿
          交易商。
十、完成確認客戶身分措施前,不得與該客戶建立業務關係。但符合下列
    各目情形者,得先取得辨識客戶及實質受益人身分之資料,並於建立
    業務關係後,再完成驗證:
    (一)洗錢及資恐風險受到有效管理。包括應針對客戶可能利用交易
          完成後才驗證身分之情形,採取風險管控措施。
    (二)為避免對客戶業務之正常運作造成干擾所必須。
    (三)會在合理可行之情形下儘速完成客戶及實質受益人之身分驗證
          。如未能在合理可行之時限內完成客戶及實質受益人之身分驗
          證,須終止該業務關係,並應事先告知客戶。
十一、期貨商、槓桿交易商如允許客戶未完成身分驗證前建立業務關係,
      則應採取相關的風險管控措施,包括:
      (一)訂定客戶身分驗證完成期限。
      (二)於客戶身分驗證完成前,營業單位督導主管應定期檢視與該
            客戶之往來關係,並定期向高階主管報告客戶身分驗證處理
            進度。
      (三)於客戶身分驗證完成前,限制該客戶交易次數與交易類型。
      (四)前款第三目「合理可行之時限」,期貨商、槓桿交易商應以
            風險基礎方法依不同風險等級訂定。釋例如下:
            1.應在建立業務關係後,不遲於30個工作天內完成客戶身分
              驗證程序。
            2.倘在建立業務關係30個工作天後,仍未能完成客戶身分驗
              證程序,則應暫時中止與客戶的業務關係,及避免進行進
              一步的交易。
            3.倘在建立業務關係 120天後,仍未能完成客戶身分驗證程
              序,則應終止與客戶之業務關係。
十二、客戶為法人時,應以檢視公司章程或請客戶出具聲明書之方式,瞭
      解其是否可發行無記名股票,並對已發行無記名股票之客戶採取下
      列措失之一以確保其實質受益人之更新:
      (一)請客戶要求具控制權之無記名股票股東,應通知客戶登記身
            分,並請客戶於具控制權股東身分發生變動時通知期貨商、
            槓桿交易商。
      (二)請客戶於每次股東會後,應向期貨商、槓桿交易商更新其實
            質受益人資訊,並提供持有無記名股票達一定比率以上股東
            之資料。但客戶因其他原因獲悉具控制權股東身分發生變動
            時,應即通知期貨商、槓桿交易商。
十三、於確認客戶身分時,應運用適當之風險管理機制確認客戶及其實質
      受益人、高階管理人員是否為現任或曾任國內外政府或國際組織之
      重要政治性職務人士:
      (一)客戶或其實質受益人若為現任國外政府之重要政治性職務人
            士,應將該客戶直接視為高風險客戶,並採取第四條第一項
            第一款各目之強化確認客戶身分措施。
      (二)客戶或其實質受益人若為現任國內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重要政
            治性職務人士,應於與該客戶建立業務關係時,審視其風險
            ,嗣後並應每年重新審視。對於經認定屬高風險業務關係者
            ,應對該客戶採取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各目之強化確認客戶
            身分措施。
      (三)客戶之高階管理人員若為現任國內外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重要
            政治性職務人士,應考量該高階管理人員對該客戶之影響力
            ,決定是否對該客戶採取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各目之強化確
            認客戶身分措施。
      (四)對於非現任國內外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重要政治性職務人士,
            應考量相關風險因子後評估其影響力,依風險基礎方法認定
            其是否應適用前三目之規定。
      (五)前四目規定於重要政治性職務人士之家庭成員及有密切關係
            之人,亦適用之。前述家庭成員及有密切關係之人之範圍,
            依洗錢防制法第七條第四項後段所定辦法之規定認定之。
      (六)第七款第三目第一小目至第三小目及第八小目所列對象,其
            實質受益人或高階管理人員為重要政治性職務人士時,不適
            用本款第一目至第五目之規定。
十四、確認客戶身分其他應遵循之事項:
      (一)在與客戶建立業務關係或懷疑客戶資料不足以確認身分時,
            應從政府核發或其他辨認文件確認客戶身分並加以記錄。
      (二)應對委託帳戶、由專業中間人代為處理交易,要特別加強確
            認客戶身分之作為。
      (三)應加強審查被其他期貨商、槓桿交易商拒絕金融業務往來之
            客戶。
      (四)對於非「面對面」之客戶,應該施以具相同效果之確認客戶
            程序,且必須有特別和足夠之措施,以降低風險。
      (五)以網路方式建立業務關係者,應依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
            下簡稱金管會)所訂並經金管會備查之相關作業範本辦理。
      (六)對採委託授權建立業務關係或建立業務關係後始發現有存疑
            之客戶應以電話、書面或實地查訪等方式確認。
      (七)採函件方式建立業務關係者,應於建立業務關係手續辦妥後
            以掛號函復,以便證實。
      (八)在不違反相關法令情形下,如果得知或必須假定客戶往來資
            金來源自貪瀆或濫用公共資產時,應不予接受或斷絕業務往
            來關係。
      (九)對於無法完成確認客戶身分相關規定程序者,應考量申報與
            該客戶有關之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
      (十)懷疑某客戶或交易可能涉及洗錢或資恐,且合理相信執行確
            認客戶身分程序可能對客戶洩露訊息時,得不執行該等程序
            ,而改以申報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
      (十一)其他建立業務關係應注意事項悉依公司內部作業規定辦理
              。
十五、有以下情形得依契約約定為下列之處理:
      (一)對於有第一款第八目情形,得拒絕業務往來或逕行終止業務
            關係。
      (二)對於不配合審視、拒絕提供實質受益人或對客戶行使控制權
            之人等資訊、對交易之性質與目的或資金來源不願配合說明
            等客戶,得暫時停止交易,或暫時停止或終止業務關係。
十六、對於有第一款第八目所述建立業務關係或交易對象情形,應依洗錢
      防制法第十條申報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如該對象為資恐防制法指
      定制裁之個人、法人或團體,並應於知悉之日起不得有資恐防制法
      第七條第一項行為,及依資恐防制法規定辦理通報(格式請至法務
      部調查局網站下載)。若於前述對象受制裁指定前已有資恐防制法
      第六條第一項第二款及第三款情事,則應依資恐防制法向法務部申
      請許可。
相關令函 (0)
相關判解 (0)
歷史條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