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概要
水樣經過濾後,以 90 %丙酮溶液萃取其中之葉綠素a,再以分光光
度計測得萃取液之吸光值,最後依吸光值計算水樣中葉綠素a含量。
|
二、適用範圍
本方法適用於池、河、湖泊、水庫及海域等水中浮游植物所含葉綠素
a之檢測。
|
三、干擾
(一)葉綠素a之分解產物,如脫鎂葉綠素(Pheophytins) 及脫鎂葉
綠甲酯一酸( Pheophorbides),因其吸收波長與葉綠素 a 相
同會產生之干擾。
(二)浮游植物內之其他色素,如葉綠素b、c、葉黃素(Xanthophyl
l)、藻膽色素(Phycobilins) 及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
等會產生干擾。
(三)樣品具濁度時會產生干擾。
|
四、設備
(一)分析天秤:能精稱至0.1g。
(二)組織研磨器。
(三)離心機。
(四)離心管:10mL,具螺紋蓋。
(五)分光光度計:頻寬(bandwidth) 在 0.5 至 2.0nm。
(六)過濾裝置。
(七)抽氣幫浦。
(八)濾膜:0.45μm 孔徑之丙酮不溶性材質濾膜,直徑為47mm或其他
尺寸。(如polypropylene,nylon, Polyestermembranes)
(九)定量瓶:100mL。
(十)移液管:10mL。
(十一)採樣瓶:500mL 塑膠瓶。
(十二)鑷子。
(十三)酸鹼度計。
|
五、試劑
(一)飽和碳酸鎂溶液
將 1.0g 細粉狀碳酸鎂加入100mL蒸餾水中。
(二)90%丙酮溶液將試藥級之丙酮與飽和碳酸鎂溶液以90:10之體積
比混合。
(三)葉綠素 a標準品。
|
六、採樣及保存
(一)視水中浮游植物密度採取代表性水樣約 5 0至 1500mL ,並記錄
使用水樣體積及 pH 。
(二)採樣後立即放置暗處密封,以 4 ℃冷藏方式保存,期限不得超
過24小時。
(三)以幫浦過濾水樣於濾膜上。
(四)過濾後之樣品亦可用冷凍方式保存,期限不得超過三星期。
|
七、步驟
(一)萃取葉綠素 a
1.將過濾後之濾膜放入組織研磨器中,並加入 2 至 3mL90 %
丙酮溶液,再以 500rpm 研磨 1 分鐘。
2.將研磨後之液體倒入有螺紋蓋之離心管中,以 90 %丙酮溶液
淋洗研磨器,再將淋洗液倒入離心管中、並以 90 %丙酮溶液
調整離心管內液體體積至 10mL 。
3.將離心管置於 4 ℃及黑暗下靜置 2 小時以上。
4.將離心管放入離心機以 500×g 離心 20 分鐘。
5.離心後之上清液移入乾淨之離心管中並記錄體積(L)。
(二)分光光度計定量
1.將七、步驟(一)5 萃取液放入 1㎝ 光徑之樣品槽中,分別
讀取其在波長 750、664 、647 及 630nm 之吸光度值並記錄
之;各吸光度值分別代表濁度、葉綠素 a、b 及 c 等之相對
濃度。
2.每一批樣品須以一片不含葉綠素a之濾膜依七、步驟(一)同
時做空白分析;樣品之吸光度值須扣除空白分析值。
|
八、結果處理
(一)萃取液中葉綠素 a 之濃度(Ca)(mg/L)
=11.85(OD664-Od750)-1.54(OD647 -OD750)-0.08(OD
630-OD750)
(二)水樣中葉綠素 a 之濃度(mg/m^3)
Ca×萃取液體積(L)
=──────────
水樣體積(m^3)
|
九、品質管制
(一)萃取液在波長 664nm 之吸光度必須介於 0.1 至 1.0 之間,
否則須調整水樣過濾體積。
(二)若水樣 pH 呈酸性則必須立刻處理,以避免葉綠素 a 在酸性條
件下分解。
(三)操作萃取過程中必須在弱光下進行。並使用不透明容器以避免葉
綠素 a分解。
(四)必要時可由配製標準葉綠素a,校正計算結果。
|
十、精密度及準確度
略
|
十一、參考資料
(一)APHA, AWWA, and WPCF, 1992. 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18th ed., America
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二)ASTM, 1987. Standard practices for measurement of chlo
rophyll content of algae in surface waters, Designati
on: D3731-87, PP.15-18.
(三)Parsons, T.R.,Maita, Y., and Lalli, C.M. 1984. Determi
nation of chlorophylls and total carotenoids, Spectro
photometric method. In "A manual of chemical and biol
ogicalmethods for seawater analysis", Pergamon Press.
N.Y. U.S.A PP.1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