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維護及管理新竹縣(以下簡稱本縣)污水下水道,特制定本自
治條例。
本自治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相關法令。
|
本自治條例所稱主管機關為新竹縣政府(以下簡稱本府)。
本縣污水下水道之建設、維護及管理機關(構)如下(以下簡稱管理機
關):
一、跨鄉(鎮、市)之區域性污水下水道為本府。
二、各鄉(鎮、市)轄區內污水下水道為本府或經本府指定之機關(構
)。
三、公營事業機構或其他機關(構)建設及管理之污水下水道為該機關
(構)或經本府指定之機構。
|
本自治條例專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預先處理設施:為符合可容納排入之下水水質標準所經過之攔污柵
、沉砂池、初步沉澱池及消毒、油脂截留等處理設施。
二、可容納排入之下水水質標準:本府對排入下水道之水中各種成分或
特性所訂容許存在之數值或濃度。
三、污水下水道公告使用地區:指依行政區域、道路或地理環境為界之
特定範圍內,已完成公共污水下水道,經本府公告可供用戶排水設
備聯接使用之地區。
四、公私分界點:用戶排水設備與公共下水道系統之分界點,在都市計
畫或既成道路公私有境界線上。
五、事業用戶:依水污染防治法第二條第七款所指定之事業並排放廢水
之用戶。
六、一般用戶:指非事業用戶。
|
污水下水道公告使用地區,用戶應依下水道法施行細則第十七條規定之
期限,與污水下水道完成聯接使用。
|
污水下水道用戶排水設備之設置,應依下水道用戶排水設備標準辦理。
污水下水道用戶排水設備之設置、管理及維護,由污水下水道用戶自行
負責。污水下水道用戶排水設備之管渠與污水下水道之公私分界點,除
管理機關另有指定外,應設在鄰近道路境界線處。
一、依都市計畫法或其他法律公布之道路,並得包括人行道及沿道路邊
綠帶。
二、經指定建築線之現有巷道。
|
污水下水道公告使用地區,既有建物用戶排水設備之設置,應由所有人
、使用人、管理人或委由用戶排水設備承裝商、專業技師向管理機關申
請核准之。
前項申請以同一巷道之污水下水道用戶同時申請聯接使用為原則。但因
情形特殊,經管理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
污水下水道公告使用地區,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之用戶排水設備,
應依下水道法施行細則第十五條規定向管理機關申請核准之。
前項經核准之用戶排水設備,如有變更設計,應檢具圖說向管理機關申
請審查合格後,始得施工。
|
事業用戶之廢水,其水質經本府或環境保護主管機關認可之檢驗機構或
管理機關檢驗合格,經管理機關核准後,始得聯接污水下水道。
|
依第六條設置用戶排水設備,應填具申請表並檢附下列圖說:
一、現況位置圖(建築基地至污水下水道聯接口)。
二、地下室平面圖。
三、一樓平面圖。
四、二樓至頂樓平面圖。
五、屋頂平面圖。
六、配管立圖及昇位圖。
七、圖例及說明。
八、其他經本府指定文件。
前項各款圖說之比例尺為百分之一。
|
專用污水下水道,應先向管理機關申請核准,並報本府備查後,始得聯
接公共污水下水道。
前項聯接前之設施由下水道用戶自行維護管理,其放流水標準由環境保
護主管機關管制,聯接後其排入之下水水質標準由下水道主管機關指定
或設置之下水道機構管制,公共巷道管線由管理機關維護管理。
|
雨水下水道專供市區地面所有雨水之排除使用。但污水下水道尚未完成
地區,得兼供污水之排洩,至污水下水道竣工公告使用為止。
|
污水下水道排水區域內之洗車場、餐飲業、建築工程、公共工程及事業
用戶之廢水排放,應設置預先處理設施,其處理後之水質符合可容納排
入之下水水質標準。
前項下水水質標準,由本府另訂之。
|
污水下水道尚未公告使用地區申請建築時,用戶雨水及污水排水設備系
統應分開設置,不得混接。
|
任何設施管線,不得從中穿過污水下水道及其附屬設施。但經管理機關
核准者,不在此限。
|
污水下水道設施及附屬設施土地所有人、占有人或使用人,不得違反供
公眾使用目的而使用。
|
在公私有土地既有之污水下水道設施,土地所有人、占有人或使用人,
應維持既有功能。非經本府核准,不得任意占用、毀損、改道、阻塞或
廢除。
|
既有之污水下水道及其附屬設施,在不妨礙其原有使用及安全之原則下
,管理機關基於排水需求,得加以改善維護。
|
管理機關得隨時派員檢視污水下水道及其附屬設施,其有被占用、變更
斷面、擅自改道、阻塞管渠、阻礙清理之情事,應通知所有人、管理人
、占用人或使用人停止其不當之使用,並限期回復原狀。
|
排入污水下水道之污水超過可容納排入之下水水質標準者,管理機關應
限期責令改善;其情節重大者,得通知停止使用。
|
違反下水道法案件由管理機關查報,並填具違反下水道法案件通知書,
通知當事人。
前項違規案件,管理機關應於十五日內,報請本府裁處,並依下水道法
第三十二條規定辦理。
|
本自治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