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概要
本方法係使用濾膜過濾水樣,於 35 ± 1 ℃以 m-HPC 培養基培養
48 ± 3 小時後,計數水中好氧及兼性厭氧異營菌。
|
二、適用範圍
本方法適用於飲用水及非飲用水 (包括地面水體、地下水體、廢水、
污水等) 水質中總菌落數檢驗。
|
三、干擾
(一) 水樣中含有抑制或促進細菌生長的物質。
(二) 檢測使用的玻璃器皿及設備含有抑制或促進細菌生長物質。
(三) 濁度過高之水樣易造成濾膜孔隙阻塞,影響水樣檢驗的觀察及結果
的判讀。
(四) 其他
|
四、設備
(一) 量筒:一般使用 100、500 及 1000 mL 之量筒。
(二) 吸管:一般使用有0.1 mL 刻度之 1、5 及 10 mL 滅菌玻璃吸管或
無菌塑膠吸管,或無菌微量吸管 (Micropipet) 。
(三) 稀釋瓶:一般使用 100 、250、500 及 1000mL 可滅菌之硼矽玻璃
製品。
(四) 三角錐瓶:一般使用 500 及 1000 mL 可滅菌之硼矽玻璃製品。
(五) 培養皿:硼矽玻璃製品或市售無菌塑膠培養皿。其大小約 60×15
、50×12 mm 或其他適當大小者。
(六) 採樣容器:容量 120 mL 以上可滅菌之硼矽玻璃瓶或無菌塑膠有蓋
容器,或市售無菌袋。
(七) 過濾裝置:能耐高溫高壓滅菌的玻璃、塑膠、陶瓷或不鏽鋼等材質
構成之無隙縫漏斗,藉鎖定裝置或磁力固定於底部。
(八) 冰箱:溫度能保持在 0 至 5℃ 者。
(九) 水浴槽:溫度能保持在約 50℃ 者。
(十) 抽氣泵:水壓式、或吸氣式,壓力差最好在 138 至 207 kPa 者
。
(十一) 濾膜:一般使用 0.45 μm 孔徑且有格子記號的濾膜,直徑 47
mm ,能使水中細菌完全滯留者。
(十二) 鑷子:前端圓滑、內側無波紋。
(十三) 培養箱:溫度能保持在 35 ± 1 ℃者。
(十四) 菌落計數器:適用於菌落之計算者。
(十五) 高壓滅菌釜:用於稀釋液、過濾裝置等不能乾熱滅菌之材料及用
具等之滅菌。溫度能保持在 121 ℃ (壓力約 15 lb/in2 或 1
kg/cm2) 15 分鐘以上者。
(十六) 乾熱滅菌器:用於玻璃器皿等用具之滅菌。溫度可維持 160 ℃
達 2 小時或 170 ℃達 1 小時以上者。
(十七) 天平:能精稱至 0.01g 者。
|
五、試劑
(一) 培養基 m-HPC 瓊脂培養基 (或稱 m-SPC 瓊脂培養基) ,依下列
配方配製培養基,或使用市售商品化的培養基均可。每一公升之 m
-HPC 瓊脂培養基含下列成份:
蛋白 (Peptone) 20.0 g
明膠 (Gelatin) 25.0 g
甘油 (Glycerol) 10.0 mL
瓊脂 (Agar) 15.0 g
蒸餾水 1 L
將甘油以外之成份混合,以 1N 之 NaOH 溶液調 pH 至 7.1 ,加
熱溶解後加入甘油,經 121 ℃滅菌 5 分鐘。待冷卻至約 50 ℃
時,分取約 5mL 至無菌培養皿中,室溫下靜置凝固。未用完之培
養基可保存於冰箱中,保存時間以不超過一週為限。
可根據檢驗需求量,依配方比例配製培養基。
(二) 無菌稀釋液
1.磷酸二氫鉀溶液
取 3.4g 磷酸二氫鉀 (KH2PO4) 溶於 50mL 之蒸餾水中,俟完全
溶解後,以 1.0N 氫氧化鈉溶液調整其 pH 值為 7.2 ± 0.5 。
然後加蒸餾水至全量為 100mL ,儲存於冰箱中做為原液備用。
2.氯化鎂溶液
取 8.1g 氯化鎂 (MgCl2.6H2O) ,先溶於少量蒸餾水中,俟完
全溶解後,再加蒸餾水至全量為 100 mL ,儲存於冰箱中做為原
液備用。
分別取 10 mL 氯化鎂溶液和 2.5 mL 磷酸二氫鉀溶液再加入蒸
餾水至全量為 2,000 mL ,混搖均勻後,分裝於稀釋瓶中,經 1
21 ℃滅菌 15 分鐘,做為無菌稀釋液備用。
|
六、採樣與保存
(一) 盛裝水樣檢驗微生物時,應使用清潔並經滅菌之玻璃瓶或無菌塑膠
容器或市售無菌採樣袋,且於採樣時應避免受到污染。水樣若含有
餘氯時,無菌容器中應加入適量之硫代硫酸鈉 (120 mL 水樣中加
入 0.1 mL、10 %硫代硫酸鈉可還原 15 mg/L 的餘氯) 。
(二) 飲用水採樣前應清潔手部,飲用水出水口以火烤或以 70 %酒精消
毒。所採水樣應具有代表性,且在檢驗之前不再被污染。
(三) 高溫飲用水應使用無菌玻璃瓶採樣,俟水樣冷卻至適當溫度後,始
可置入 0~5 ℃之冰箱保存運送,以避免採樣瓶破裂。
(四) 水樣應於採樣後 24 小時內完成檢驗,並置入培養箱中培養。
(五) 水樣量須以能做完所需檢驗為度,但不得少於 100 mL ;飲用水水
樣不得少於 150 mL 。
|
七、步驟
(一) 視水樣中微生物可能濃度範圍進行水樣稀釋步驟,使用無菌吸管吸
取 10mL 之水樣至 90mL 之無菌稀釋液中,形成 10 倍稀釋度之水
樣,混合均勻,而後自 10 倍稀釋度水樣以相同操作方式進行一系
列適當之 100、1,000、10,000 倍等稀釋水樣並混搖均勻,進行稀
釋步驟時,均需更換無菌吸管。稀釋方法如圖一所示。
(二) 以 10mL 無菌吸管吸取 10mL 的原水及 (或) 各稀釋度水樣至無菌
過濾器中過濾,若為飲用水水樣,額外再吸取 50 或 100 mL 水樣
過濾。每個稀釋度作二重複。
(三) 以無菌鑷子取出過濾後之濾膜放入培養基上,於 35 ± 1 ℃下培
養 48 ± 3 小時。若欲進行另一個水樣時,應更換無菌過濾器 (
漏斗) 。
(四) 計數各稀釋度培養皿中所產生的菌落數並記錄之,若菌落太多造成
計數困難時,則以”菌落太多無法計數” (Too Numerous To Cou-
nt;TNTC) 表示。
步驟 (一) 及 (三) 須在無菌操作台內操作。
|
八、結果處理
(一) 以含 20 至 200 個菌落之同一稀釋度的兩個培養皿計算其總菌落
數,總菌落數以菌落數 (CFU) /mL (Colony Forming Units/mL)
表示之。計算公式如下:
選取培養皿之菌落數總和
總菌落數 (菌落數 (CFU) /mL) =───────────
選取之實際體積總和
X+Y
=─────────────────
(過濾體積/D) + (過濾體積/D )
註:D :菌落數在 20 至 200 個之間的稀釋度
X、Y:D 稀釋度的兩個培養皿之菌落數
(二) 培養皿之菌落數不在 20 至 200 個菌落之間時,則依菌落數實際
數目以下列方式處理:
1.若原水及各稀釋水樣中僅有一個稀釋度的一個培養皿之菌落數在
20 至 200 個之間,則以上述八、 (一) 公式計算之。
2.若原水培養皿中均無菌落生長,則總菌落數以小於 1 (< 1) 表
示;若僅原水有菌落產生且少於 20 個,亦應計數菌落數。
3.若各培養皿之菌落數均不在 20 至 200 個之間,則以最接近 2
00 個菌落數之同一稀釋度的兩個培養皿以上述八、 (一) 公式
計算。
4.若各稀釋度中有兩個稀釋度之一個培養皿以上的菌落數在 20 至
200 個之間,則以下列公式計算之
選取培養皿之菌落數總和
總菌落數 (菌落數 (CFU) /mL) =───────────
選取之實際體積總和
X1+Y1+X2+Y2
=─────────────────
(過濾體積/D1) + (過濾體積/D1) +
(過濾體積/D2) + (過濾體積/D2)
註:D1、D2:菌落數在 20 至 200 個之間的稀釋度
X1、X2:D1 稀釋度的兩個培養皿之菌落數
Y1、Y2:D2 稀釋度的兩個培養皿之菌落數
(三) 若計算所得之總菌落數小於 1 (含 0) ,以”<1 ”表示;總菌落
數小於 100 時,以整數表示 (小數位數四捨五入) ,總菌落數大
於 100 以上時,只取兩位有效數字,並以科學記法表示,例如總
菌落數為 142 時以 1.4×10 (2 次方) 表示,總菌落數 155 時
以 1.6×10 (2 次方) 表示,總菌落數為 18900 時以 1.9×10 (
4 次方) 表示。
(四) 檢測紀錄須註明採樣時間、培養起始及終了時間、培養基名稱、培
養溫度及各稀釋度的數據等相關資料。
|
九、品質管制
(一) 微生物採樣人員及檢測人員應具備微生物基本訓練及知識。
(二) 進行微生物檢測時所用的器具均經滅菌處理。
(三) 每批次採樣時,應進行野外及運送空白。
(四) 每批次或每十個水樣需進行試劑空白實驗。
(五) 應記錄所有稀釋度水樣的原始數據,以備查核之用。
(六) 每個稀釋度水樣需至少進行二重複。
|
十、精密度及準確度
略
|
十一、參考資料
(一) Taylor,R.H. and Geldreich, E.E.1979.A New Membrane Filt-
er Procedure for Bacterial Countsin Potable Water and S-
wimming Pool Samples.J.Amer.Water Works Assoc. 71:402.
(二) Dutka,B.J.,ed.1981.Membrane Filtration, Applications, T-
echniques, and Problems. Marcel Dekker,Inc.,New York, N.
Y.
(三) APHA-AWWA-WAPC.1998.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20 th Edition,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 Washington. 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