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辦法依兒童福利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三十五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
本辦法保護之對象係指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二十六條、第三十條、
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所指情事之兒童。
|
本辦法之主管機關為南投縣政府(以下簡稱本府);主辦單位為本府社
會局,協辦單位(機關)為本府教育局、民政局、消防局、警察局及衛
生局。
|
本府各單位(機關)業務分工如下:
一、社會局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建立兒童保護通報網絡。
(二)調查、訪視兒童保護案件。
(三)安置兒童保護個案、實施強制性親職教育、提
供家庭輔導服務及資源轉介。
(四)建立兒童保護個案資料。
(五)協調相關單位提供兒童保護工作協助。
(六)編列預算辦理兒童保護工作。
(七)其他兒童保護應辦事項。
二、教育局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辦理兒童就學、學籍問題及輔導中輟學生。
(二)提供兒童必要之心理、行為及課業之輔導。
(三)配合社會工作員訪視、調查、蒐集資料及保護、安置兒童。
(四)督導本縣各國民小學及幼稚園、托兒所辦理兒童保護工作。
(五)配合執行兒童輔導計畫。
(六)其他兒童保護教育事項。
三、民政局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提供戶籍資料。
(二)協助辦理無戶籍兒童之出生登記或其他戶籍事項之登記。
(三)督導戶政事務所將逾期未申報出生登記者通知社會局。
(四)其他配合兒童保護戶政業務。
四、消防局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會同協助緊急救援以保護兒童生命安全。
(二)其他應配合辦理之兒童保護事項。
五、警察局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會同協助緊急救援以保護兒童生命安全。
(二)協助社會工作員進行兒童保護案件訪視、調查及安置之執行。
(三)社會局於緊急安置兒童遭遇困難時,得依請求協助處理兒童保護
工作人員之安全。
(四)督導所屬機關辦理兒童保護工作。
(五)查緝危害兒童身心健康之犯罪行為。
(六)會同協助醫療院所執行驗傷採證工作。
(七)其他應配合辦理之兒童保護事項。
六、衛生局應辦理下列事項:
(一)協調醫療院所做隔離驗傷、身體檢查及醫療服務並維護兒童人格
尊嚴。
(二)協調醫療院所辦理兒童保護之各項醫療服務工作。
(三)協助向醫療院所取得各項就診資料或證明文件。
(四)其他應配合辦理之兒童保護醫療事項。
|
本府社會局得結合協辦單位(機關)及民間機構或團體、專家學者及其
他相關單位或專業人員設置兒童保護聯繫會報。
|
本府社會局得委託民間機構或團體(以下簡稱受託單位)辦理兒童保護
工作。其委託工作項目應明訂於委託契約書。
受託單位非有正當理由並經本府同意,不得公布個案相關資料。
|
本府社會局得委託法律事務專業人員協助處理兒童保護司法事務或提供
法律諮詢服務。
|
任何人發現第二條規定保護之兒童,得通知本府社會局、警察機關或兒
童福利機構處理。本法第十八條規定之人員,於知悉兒童有本法第十五
條第一項及第二十六條各款情形或遭受其他傷害情事者,應立即通報本
府社會局或中央主管機關委託設置之全國婦幼保護專線,接獲通報之單
位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填具兒童少年保護案件通報表報告本府社會局。
|
本府社會局於發現或接獲前條規定之通知或報告時,應於二十四小時內
派社會工作員進行訪視及調查處理,以見到兒童為原則,並依情形給予
緊急保護、安置或其他必要之處分;訪視人員應於四日內提出調查報告
,如不獲會晤通報保護之兒童時,應於調查報告敘明其原因。前項受保
護、安置之兒童非設籍或居住本縣而有續予救助、輔導保護之必要者,
本府社會局得移送至該兒童戶籍地之主管機關繼續提供必要之安置或輔
導。
|
本府社會局依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之規定為緊急保護、安置兒童時,應
以書面通知管轄地方法院並副知兒童之監護人及協同處理機關或機構。
安置期間,本府社會局或受其交付安置之機構或寄養家庭在保護安置兒
童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
|
前條規定之兒童於本府社會局處理前,警察機關、兒童福利機構應提供
兒童適當保護及照顧,有接受診治之必要者,應立即送醫。
|
保護個案緊急安置七十二小時期限屆滿前,本府應評估繼續安置之必要
性,其安置原因未消滅暫不適重返家庭者,得聲請法院裁定繼續安置;
原安置原因消滅者,得讓兒童返回其家庭。
|
保護個案經法院裁定繼續安置期限屆滿前,本府應評估延長安置必要性
,安置原因仍未消滅者,得聲請法院裁定延長一次。
|
經調查評估為兒童保護之案件,社會工作員應依兒童及其家庭情況,評
估並研擬輔導計畫,以協助兒童並增強其家庭功能。
|
警察機關發現或接獲通報兒童為棄嬰或無依者,應進行下列處理:
一、調查、製作筆錄、拍照存證及捺印手腳印紋。
二、協尋兒童之父母、養父母或監護人。
三、偵查犯罪事證。
四、檢附相關事證資料以書面通知社會局並副知當地戶政事務所。
|
本府社會局接獲前條規定之通知,應為下列處置:
一、派員訪視、調查,並依規定辦理兒童安置、戶籍登記、聲請法院指
定監護人及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二、安置於寄養家庭或兒童福利機構。
本府社會局依前項規定安置棄嬰或無依兒童,應通知中央主管機關委託
設置之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
心)。
|
警察機關查獲棄嬰、無依兒童之戶籍資料或父母、監護人時,應通知本
府社會局。經本府社會局評估認其父母、監護人有照顧能力者,應通知
辦理領回;經評估不適或無法領回者,本府社會局應續予安置並對其父
母、監護人提供必要之協助或輔導。
警察機關經六個月協尋期滿仍未查獲棄嬰、無依兒童之父母、監護人者
,本府社會局得依相關法規辦理出養、繼續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
棄嬰、無依兒童之出養,本府社會局得委託制度健全之兒童福利機構或
團體辦理之。辦理出養前,應有六個月試養期間。期滿由社會工作員予
以評估,如收養人之適任能力及兒童之適應情形良好者,經指定監護人
同意,再依民法一千零七十二條至一千零七十九條規定聲請法院認可。
本府社會局依前項規定聲請法院認可前,應先向警察機關及失蹤兒童少
年資料管理中心確認協尋結果。
|
兒童保護安置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予結案:
一、虐待或疏忽危機已告解除。
二、經辦理收養或長久安置。
三、其他經認定得予結案。
兒童保護案件結案後應予追蹤輔導,如兒童再有發生第二條規定情事時
,應重新開案處理。
|
相關機關(構)及人員依本辦法辦理保護、安置、訪視、調查、輔導兒
童或其家庭,應採隔離原則,以確保當事人之隱私。
|
主管機關應定期舉辦兒童保護業務研習(討)會或個案研討會等,以增
進相關工作人員兒童保護專業知能。
警察機關、衛生醫療機構、學校、幼托機構應於工作人員職前或在職訓
練中,納入兒童保護課程。
|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