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名稱: 召集規則
時間: 中華民國108年7月11日
立法沿革: 中華民國108年7月11日國防部國規委會字第1080000189號令修正發布第 1 、第6條至第9條、第13條、第14條、第29條、第47條之 1、第48條、第48 條之1、第50條、第51條、第53條、第57條;增訂第5條之1條文
法規體系: / 行政 / 國防 / 兵役

歷史沿革

1. 中華民國44年5月28日行政院臺防字第3376號令訂定發布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2. 中華民國46年12月24日行政院臺防字第6981號令修正發布第9條第4款條文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3. 中華民國49年10月1日行政院臺防字第5496號令修正發布第3條條文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4. 中華民國59年12月15日行政院臺防字第11316號令修正發布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5. 中華民國79年8月31日行政院臺防字第25351號令修正發布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6. 中華民國 87年2月18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第25條、第42條、第43條條文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7. 中華民國89年3月15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第8條條文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8. 中華民國90年12月26日行政院臺防字第055654號令修正發布全文61條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9. 中華民國91年2月27日行政院院臺防字第 0910005993號令修正發布全文61 條,自發布日施行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10. 中華民國95年6月2日行政院院臺防字第0950021682號令修正發布全文59條 ,並自發布日施行(中華民國101年12月25日行政院院臺規揆字第101015 4558號公告第3條第2款、第6條第1項第2款、第7條第1項第1款、第18條 第1款、第19條、第20條第2款、第21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3款、第 4款、第22條第1款、第2款、第29條第1項第2款、第3款、第4款、第 30 條第2款、第3款、第4款、第5款、第37條第1款、第2款、第3款、第 38 條第1款、第2 款、第3款、第4款、第39條第1項第1款第1目、第46條第 1款、第56條第1款、第57條所列屬「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國防 部後備司令部」、「國防部憲兵司令部」之權責事項,自 102年1月1日 起分別改由「國防部陸軍司令部」、「國防部」管轄)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11. 中華民國102年1月8日行政院院臺防字第 1010080693號令修正發布第49條 、第51條;增訂第47條之1、第48條之1條文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12. 中華民國102年6月13日行政院院臺防字第 1020031126號令修正發布第3條 、第6條、第7條、第18條至第23條、第29條、第30條、第37條、第38條 至第40條、第46條、第56條、第57條條文 (中華民國102年7月19日行政 院院臺規字第1020141353號公告第14條第2項第1款所列屬「行政院衛生 署」之權責事項,自102年7月23日起改由「衛生福利部」管轄)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13. 中華民國103年9月25日國防部國規委會字第1030000241號令修正發布第51 條條文
本資料僅供會員查閱,若您尚未加入會員,請加入會員。
14. 中華民國108年7月11日國防部國規委會字第1080000189號令修正發布第 1 、第6條至第9條、第13條、第14條、第29條、第47條之 1、第48條、第48 條之1、第50條、第51條、第53條、第57條;增訂第5條之1條文

立法總說明

召集規則(以下簡稱本規則)自四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發布施行後,曾經
十二次修正,最近一次於一百零三年九月二十五日修正施行。茲為因應社
會環境變遷及資訊科技發展,使未實際居住於戶籍地之應召員,得指定召
集令之送達處所及藉由多元管道獲知召集訊息,以提升應召員報到效率,
並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後機關名稱修正、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檢討
修正「殘」、「殘廢」等歧視性意涵之文字及業務實需,爰修正本規則,
其修正要點如下:
一、為符法制體例,第一條所定「兵役法施行法」修正為「兵役法施行法
    (以下簡稱本法)」,其後各條所引「兵役法施行法」均修正為「本
    法」。(修正條文第一條、第六條、第四十七條之一、第四十八條、
    第四十八條之一、第五十條及第五十一條)
二、增訂各種召集令及動員召集預告書之送達處所,依應召員之戶籍地址
    ,或其向縣市後備指揮部申請指定之通訊地址;增訂各種召集之相關
    資訊,得以專屬網頁、網際網路或其他適當方法傳達應召員或廣泛周
    知。(修正條文第五條之一)
三、修正對於納入年度動員召集名冊之應召員,應以動員召集預告書郵遞
    送達通知其預為應召之準備。(修正條文第六條)
四、為求用語一致性及明確性,「召集令」修正為「動員召集令」;「分
    駐、派出所」修正為「分駐所、派出所」。(修正條文第七條至第九
    條、第十三條及第十四條)
五、將具歧視性意涵之「傷殘」用語修正為「受傷致身心障礙」,並配合
    行政院組織改造,將「行政院衛生署」修正為「衛生福利部」;刪除
    「感訓處分」等文字,以符法制。(修正條文第十四條)
六、修正各使用單位編組軍勤隊之作業程序。(修正條文第二十九條)
七、刪除兵役法施行法第三十條第一款所定維持治安之必要人員,申請儘
    後召集頇「年滿二十五歲以上」之要件。(修正條文第四十八條之一
    )
八、配合國防部組織調整,將「聯勤運輸單位」修正為「陸軍後勤指揮部
    」。(修正條文第五十三條)
九、將核予獎勵之依據由「推行兵役事務獎懲辦法」,修正為「推行兵役
    事務應行宣傳招募慰勞及獎懲辦法」。(修正條文第五十七條)

法規異動

修正

本規則所定各種召集令及動員召集預告書之送達處所,依應召員之戶籍地
址,或其向縣市後備指揮部申請指定之通訊地址。
本規則所定各種召集之相關資訊,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得以專屬網頁、網際
網路、電話、電子郵件或其他適當方法傳達應召員或廣泛周知。
〔立法理由〕
一、本條新增。
二、依後備軍人管理規則第八條第一項規定,後備軍人管理以戶籍地行之
    。實務上常發生本人因就學、就業、家庭等因素未實際居住於戶籍地
    ,或因家人疏忽未轉告等情形,衍生相關法律責任,致生民怨。為使
    未實際居住於戶籍地之應召員,便利收受動員、臨時、教育、勤務、
    點閱召集令及動員召集預告書,爰於第一項明定各種召集令及動員召
    集預告書之送達處所,依應召員之戶籍地址,或其向縣市後備指揮部
    申請指定之通訊地址。
三、為因應資訊科技發展,使應召員藉多元管道獲悉召集訊息,以提升報
    到效率,國防部後備指揮部除依法將召集相關公文書以書面送達應召
    員外,已在全球資訊網建置「後備軍人網路服務臺」辦理召集訊息之
    公告,提供應召員透過專屬網頁、網際網路等方式查詢。另為符實需
    ,必要時亦得輔以電話、電子郵件等其他適當方式,將召集訊息傳達
    應召員知悉,爰訂定第二項規定。
四、第二項有關召集訊息之傳達或廣泛周知係屬便民之輔助措施,所定「
    其他適當方法」,例如:行動電話簡訊、發布新聞稿、召開記者會、
    各類大眾傳播媒體,得視實際需要彈性運用。
本規則依兵役法施行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訂定之。
〔立法理由〕
為符法制體例,「兵役法施行法」修正為「兵役法施行法(以下簡稱本法
)」。
一、本條新增。
二、依後備軍人管理規則第八條第一項規定,後備軍人管理以戶籍地行之
    。實務上常發生本人因就學、就業、家庭等因素未實際居住於戶籍地
    ,或因家人疏忽未轉告等情形,衍生相關法律責任,致生民怨。為使
    未實際居住於戶籍地之應召員,便利收受動員、臨時、教育、勤務、
    點閱召集令及動員召集預告書,爰於第一項明定各種召集令及動員召
    集預告書之送達處所,依應召員之戶籍地址,或其向縣市後備指揮部
    申請指定之通訊地址。
三、為因應資訊科技發展,使應召員藉多元管道獲悉召集訊息,以提升報
    到效率,國防部後備指揮部除依法將召集相關公文書以書面送達應召
    員外,已在全球資訊網建置「後備軍人網路服務臺」辦理召集訊息之
    公告,提供應召員透過專屬網頁、網際網路等方式查詢。另為符實需
    ,必要時亦得輔以電話、電子郵件等其他適當方式,將召集訊息傳達
    應召員知悉,爰訂定第二項規定。
四、第二項有關召集訊息之傳達或廣泛周知係屬便民之輔助措施,所定「
    其他適當方法」,例如:行動電話簡訊、發布新聞稿、召開記者會、
    各類大眾傳播媒體,得視實際需要彈性運用。

動員召集範圍、人數,依本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辦理;其召集準備如下:
一、國防部依年度動員需要,按年令頒軍隊動員計畫。
二、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接奉前款規定之年度軍隊動員計畫後,應即轉頒地
    區後備指揮部、縣市後備指揮部,並訂定年度動員作業實施計畫,下
    達地區後備指揮部、縣市後備指揮部及函送直轄市、縣(市)政府,
    完成一切召集準備。
三、地區後備指揮部依年度軍隊動員計畫及年度動員作業實施計畫,除予
    縣市後備指揮部必要之指示、受理人員之申請及指定主充足縣市後備
    指揮部外,並會同辦理編審、輔導資料傳輸、核校、分發、事故處理
    ,完成召集準備。
四、縣市後備指揮部依年度動員作業實施計畫及地區後備指揮部之指示,
    核對、校正及傳輸人員申請資料,完成人員充足作業,將動員召集令
    及動員召集名冊分送有關警察分局保管,另將動員召集名冊送動員部
    隊,並適時辦理要員增刪遞補、管制事故處理、規定偏遠地區動員召
    集令保管之下授原則,輔導警察分局完成召集準備,及協調動員部隊
    、役政、戶政單位,適時完成各項配合作業。
五、警察分局接到動員召集令及動員召集名冊後,應即確實核對,並將動
    員召集令按動員符號區分分駐所、派出所,分別裝袋保管,於袋上註
    明動員符號與分駐所、派出所名稱及動員召集令數目。
六、動員召集令之受領及傳達,必要時得舉行模擬演習。
直轄市、縣(市)政府對前項召集準備工作,應督導所屬主管召集事務之
役政、戶政、警政單位及人員,密切連繫配合,完成一切召集準備事務。
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對於納入年度動員召集名冊之應召員,應以動員召集預
告書郵遞送達通知其預為應召之準備;其郵遞送達,依行政程序法規定辦
理。
〔立法理由〕
一、配合現行條文第一條之修正,將第一項序言之「兵役法施行法」修正
    為「本法」。
二、為求第一項各款用語一致性,將第一項第四款至第六款所定「召集令
    」,修正為「動員召集令」。
三、為配合修正條文第三項將動員召集令副本修正為動員召集預告書,動
    員召集令不再區分正、副本,爰刪除現行條文第一項第四款及第五款
    所定動員召集令正本之「正本」二字。
四、為求用語明確性,第一項第五款所定「分駐、派出所」,修正為「分
    駐所、派出所」。
五、為解決實務上應召員將動員召集令副本混淆為教育召集令,致生民怨
    情形,改以動員召集預告書通知應召員,使其知悉已被納入年度動員
    召集名冊,以利實施動員召集時,能迅速辦理報到。另鑑於警察機關
    協辦業務眾多,勤、業務負荷至為繁重,並考量動員召集預告書僅為
    預告性質,且修正條文第五條之一規定,已增訂郵遞應召員戶籍地或
    其申請指定之通訊地址及採行召集訊息多元傳達之措施,對於無法郵
    遞者不再送交警察機關辦理交付作業,逕依行政程序法規定寄存於郵
    政機關,爰修正第三項規定,以符業務實需。
六、第二項未修正。

動員召集依動員令實施,由國防部同時以電話及書面二種方式,按下列規
定傳達之:
一、電話動員令:
  (一)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接奉國防部電話動員令要旨後,立即傳達所屬
        地區後備指揮部及縣市後備指揮部,並通報內政部役政、警政單
        位及其他有關機關。
  (二)地區後備指揮部核對動員符號後,立即傳達所屬縣市後備指揮部
        。
  (三)縣市後備指揮部核對動員符號及查明應召員報到日、時後,立即
        向轄區警察分局傳達,並通知有關直轄市、縣(市)政府及警察
        局。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轉知有關鄉(鎮、市、區)公所。
  (四)警察分局立即傳達所屬分駐所、派出所,並派專差受領動員召集
        令及動員召集名冊。
  (五)發話及受話單位,均應記錄通話人級職、姓名、通話內容及通話
        起止時間;受話單位並應向發話單位查證。
二、書面動員令:依前款程序以專差、傳真、電傳或加急電報,逐級送達
    至警察分局,並由縣市後備指揮部通報有關直轄市、縣(市)政府及
    警察局。
前項動員令得視實際需要,配合大眾傳播媒體下達。
第一項動員令傳達完畢後,應將傳達情形列表層報國防部。
〔立法理由〕
一、為求用語明確性,第一項第一款第四目所定「分駐、派出所」,修正
    為「分駐所、派出所」,並酌作文字修正。
二、為求文字簡潔,第一項第一款第五目酌作文字修正。
三、第二項及第三項未修正。

警察分局受領動員令後,應開設動員召集事務所,辦理下列事項:
一、依動員令所示動員符號,核對動員召集令及動員召集名冊。
二、將動員令所示之應召員報到日、時及發令日、時,填寫於動員召集令
    ,並清查登錄其數量後,交由各分駐所、派出所專差受領。
三、督導警察分駐所、派出所警勤區警員迅速交付動員召集令,應召員不
    在時,交其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處所之接收郵件
    人員代收轉達。
四、動員召集令送達完畢後,應將送達情形列表,填報縣市後備指揮部;
    其受領回執,除事故待查者外,收存至召集實施完畢六個月後銷燬。
五、隨時與應召員保持連繫,並應訪問追查代收人轉達情形。
六、受理應召員事故申請處理。
七、依縣市後備指揮部之規定,集合引導或協助應召員至召集部隊報到。
〔立法理由〕
一、為求用語一致性,第一款所定「動員召集令、冊」,修正為「動員召
    集令及動員召集名冊」。
二、為求用語之明確性,將第二款及第三款所定「召集令」,修正為「動
    員召集令」;「分駐、派出所」,修正為「分駐所、派出所」,並酌
    作文字修正。
三、第四款及第五款酌作文字修正,以求文字簡潔。
四、第六款及第七款未修正。

應召員收到動員召集令時,應立即於受領回執欄內,填註受領年、月、日
、時、分及簽名蓋章,交送達人帶回,並依所載指定之時間、地點報到。
動員召集令代收人依前項規定辦理簽收後,將動員召集令轉達應召員本人
,或將召集部隊、報到地點、報到日、時,通告應召員按時前往召集部隊
報到。
應召員從大眾傳播媒體獲知實施動員召集時,應攜帶身分證明文件逕向指
定地點迅速報到。
〔立法理由〕
一、為求明確性,將第一項及第二項所定「召集令」修正為「動員召集令
    」,並為求文字之簡潔,酌作文字修正。
二、依國防法第二十四條及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總統
    依憲法發布緊急命令實施全國動員或局部動員,為敘明係實施動員召
    集,將第三項所定「獲知動員令時」,修正為「獲知實施動員召集時
    」,以資明確。另報到時僅需攜帶身分證明文件已足,爰刪除第三項
    「或召集令副本」等文字。

應召員遺失動員召集令時,應向警察分駐所、派出所查明動員符號及報到
日、時、地點後,憑身分證明文件逕向召集部隊報到。
召集部隊對前項未攜帶動員召集令之應召員,應查對動員召集名冊後,受
理其報到。
〔立法理由〕
一、為求用語之明確性,將第一項及第二項所定「召集令」,修正為「動
    員召集令」;「召集名冊」,修正為「動員召集名冊」。
二、第一項所定「分駐、派出所」,修正為「分駐所、派出所」。

應召員受領動員召集令後,因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非本人不能處理而不能
如期報到入營者,應即填具延期入營申請書,檢附證明文件,報經警察分
駐所、派出所調查後,層轉召集機關核定;其延期入營期限,不得逾三日
。
應召員有兵役法第四條、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四十一條第
一項第一款、第六款所定情形之一,不能應召者,應於動員召集令送達後
,即由應召員本人或代理人,填具不能應召申請書,並依下列規定檢附證
明文件,送召集機關核定之:
一、患重大疾病或因受傷致身心障礙不堪行動者,應檢具內政部會商衛生
    福利部指定之檢(複)查醫院診斷證明書。
二、因案經通緝、羈押,或宣告徒刑、拘役或受觀察、勒戒、強制戒治或
    其他保安處分之裁判確定在執行中者,應檢具司法機關之證明。
三、行方不明或失蹤,經戶政機關登記有案者,應檢具戶政機關之證明。
應召員因受領動員召集令延誤,或在應召途中發生疾病,或交通阻斷不能
在指定日時報到時,應向當地憲警機關、醫療機構或交通運輸事業機構申
請證明後,向召集部隊報到;如召集部隊已移防,則向其留守部隊報到。
無留守部隊時,由附近憲警機關轉送縣市後備指揮部處理。
召集機關核定第一項及第二項之申請後,應即函復警察分局及申請人,並
副知召集部隊與有關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公所。
〔立法理由〕
一、為求用語之明確性,將第一項至第三項所定「召集令」,修正為「動
    員召集令」。
二、第一項「分駐、派出所」,修正為「分駐所、派出所」,並修正「其
    」字前之標點符號,以符法制體例。
三、第二項序言末句,刪除「其」字,以求文字簡潔。
四、為配合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檢討修正「殘」、「殘廢」等歧視
    性意涵之文字,將第二項第一款所定「傷殘」修正為「受傷致身心障
    礙」。
五、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將第二項第一款所定「行政院衛生署」修正為
    「衛生福利部」。
六、第二項第二款有關感訓處分係依據已廢止之檢肅流氓條例,為符法制
    體例,爰予刪除,並參酌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
    第七款「受觀察、勒戒、強制戒治或其他保安處分之裁判確定」等用
    語,並酌作文字修正。
七、為符立法慣用語語詞有關連接詞之使用,第四項酌作文字修正,以符
    法制體例。

軍勤隊勤務之召集準備,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國防部:依各司令部所提需求,決定年度勤務召集範圍、人數、時、
    日,訂定年度輔助軍事勤務人力動員計畫,下達各司令部,並副知各
    使用單位。
二、國防部後備指揮部:依國防部所定年度輔助軍事勤務人力動員計畫,
    訂定年度勤務召集計畫,下達地區後備指揮部、縣市後備指揮部,副
    本送國防部。
三、地區後備指揮部:依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所定年度勤務召集計畫,訂定
    補充規定,督導縣市後備指揮部執行。
四、縣市後備指揮部:依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所定之年度勤務召集計畫及地
    區後備指揮部所定補充規定,完成選員、勤務召集名冊、勤務召集令
    及有關準備事宜,並將必要事項通知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及
    警察局(分局)。
五、各司令部:依國防部所定之年度輔助軍事勤務人力動員計畫,訂定軍
    勤隊運用計畫,下達各使用單位或協調連繫單位,副本送國防部,並
    督導所屬,完成召集準備。
六、各使用單位或協調連繫單位:按實際狀況需要,依各司令部所定軍勤
    隊運用計畫,協調有關縣市後備指揮部完成編組及召集準備事宜。
前項第六款各使用單位有前條所定編組軍勤隊需求者,應陳報所隸屬之部
會或直轄市、縣(市)政府初審後,轉送國防部核定。
前二項各使用單位所屬員工具有補充兵身分者,得編入各該單位常設工程
搶修隊,擔任其本身搶修工作,並列冊送縣市後備指揮部,准免編入該地
區之軍勤隊。
〔立法理由〕
一、為求用語之明確性,第一項第四款酌作文字修正。
二、目前實務上對於軍勤隊之作業程序,係各使用單位有設施搶修、工事
    構築及阻絕設置等需求者,頇先陳報各隸屬之部會或直轄市、縣(市
    )政府實施初審,再轉送國防部核定;復考量使用單位之對象及名稱
    ,可能隨機關組織調整而變動,且不以現行條文第二項所定機關為限
    ,爰修正第二項規定,以符實需。
三、第三項酌作文字修正,以符法制體例。

逐次召集作業方式如下:
一、申請單位依據申請人員職務需要排定召集先後順序,並造具逐次召集
    申請處理名冊三份,分送核定機關辦理。
二、合於本法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七款、第八款規定者,申請單
    位應將會期、救災或出國期間,填註於前款申請處理名冊備考欄內。
    但期間少於十日者,不予核准。
三、合於本法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四款列入逐次召集人員,於聘(任)期
    屆滿日未獲續聘(任)者,自次日起一個月內,由申請學校造具原因
    消滅名冊辦理註銷。
〔立法理由〕
一、第二款及第三款之「兵役法施行法」修正為「本法」,理由同修正條
    文第六條說明一。
二、第一款未修正。

儘後召集之申請及處理程序如下:
一、申請:本法第三十條第一款至第三款人員,由所隸屬單位依儘後召集
    申請處理程序標準表規定,編造儘後召集申請處理名冊,並檢附有關
    證件向核定機關申請。本法第三十條第四款人員,由本人或其親屬向
    戶籍地鄉(鎮、市、區)公所申請,轉送核定機關辦理。
二、處理:核定機關審查核定申請處理名冊後,應將核定結果註記於申請
    處理名冊,發還原申請單位轉知申請人。
專科以上學校學生辦理儘後召集之作業程序,由教育部定之。
〔立法理由〕
一、第一項第一款之「兵役法施行法」修正為「本法」,並酌作文字修正
    ,理由同修正條文第六條說明一。
二、第一項第二款酌作文字修正。
三、第二項未修正。

下列申請儘後召集人員,由所隸屬單位送交核定機關辦理儘後召集作業:
一、合於本法第三十條第一款所定維持治安之必要人員,應符合下列要件
    :
  (一)為機關法定編制人員。
  (二)其職務應確屬他人不能替代。
二、合於本法第三十條第二款所定正在專科以上學校就讀之學生,經各學
    校查驗學籍屬實者。
三、合於本法第三十條第三款所定推行國家總動員所必需之人員,為各級
    全民防衛動員、戰力綜合協調會報或災害防救會報編組人員。
〔立法理由〕
一、為求用語一致性,序言酌作文字修正。
二、第一款至第三款之「兵役法施行法」修正為「本法」,理由同修正條
    文第六條說明一。
三、鑑因年齡要件與維持治安必要人員並無直接關聯性,且本法第三十條
    第一款規定亦無年齡之限制,爰刪除現行條文第一項第一款第二目規
    定。
四、現行條文第一款第三目規定目次變更。

逐次召集或儘後召集原因消滅者,原申請單位應於原因消滅之日起三十日
內向原核定機關申報;本法第三十條第四款所定人員,應由本人向原核定
機關申報。
〔立法理由〕
一、現行條文第一項之「兵役法施行法」修正為「本法」,理由同修正條
    文第六條說明一。
二、現行條文第二項有關未依規定申報之法律效果,本依相關法規規定辦
    理,毋庸贅述,爰予刪除。

逐次召集或儘後召集,依下列期限核定之:
一、逐次召集:
  (一)在會期中之中央或地方民意代表,至會期結束。
  (二)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小學以上學校校長、院長、系主任或有關國
        防科學之專任教授,至其聘(任)期屆滿日。
  (三)直接辦理兵役工作之役政或警察人員,除鄉(鎮、市、區)長、
        村(里)長至任期屆滿日外,其餘申請人員,期限不得逾三年。
  (四)國防部所屬聘用、雇用人員,於契約訂有聘(雇)期者,至契約
        期滿日;無聘(雇)期者,期限不得逾三年。
  (五)正在辦理救災及救護傷患中之人員,屬編制內消防人員期限不得
        逾三年;一般救災人員依救災期程核定。
  (六)由政府選派因公出國人員,至核准出國期限。
  (七)本法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及第九款人員,期限不得
        逾三年。
二、儘後召集:
  (一)維持治安必要人員及推行國家總動員所必需之人員,有聘(任)
        期者,依聘(任)期屆滿日;無聘(任)期者,期限不得逾三年
        。
  (二)正在專科以上學校就讀之學生,至其預定畢業日期。
  (三)兄弟姊妹中已有半數以上在營服役者,以其在營服役之兄弟姊妹
        最先退伍或解召預定日期;在營服役兄弟姊妹服役時間三年以上
        者,期限不得逾三年。
〔立法理由〕
一、第一款第三目至第五目、第二款第一目,修正標點符號並酌作文字修
    正。
二、第一款第七目之「兵役法施行法」修正為「本法」,理由同修正條文
    第六條說明一。

後備軍人及補充兵履行召集義務有優良功績事蹟表現者,或各召集有關機
關、團體辦理年度各種召集事務,其績效優異事蹟顯著者,由召集執行機
關統一檢討,報請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地區後備指揮部與直轄市、縣(市
)政府議獎,或由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轉請內政部或國防部,依推行兵役事
務應行宣傳招募慰勞及獎懲辦法規定,核予獎勵。
〔立法理由〕
鑑因一百零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由國防部會銜內政部、教育部訂定發布「
推行兵役事務應行宣傳招募慰勞及獎懲辦法」,行政院於一百零三年七月
二十三日發布廢止「推行兵役事務獎懲辦法」,爰修正核予獎勵之依據。